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感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文学座谈会中,有记者上前逼问:“你想幸福吗?”记者们最期待的答案应为:“我虽得了奖,但並不幸福,因为…”如果莫言照记者希望的方向作答,这个新闻便会登上许多报刊第二天的头版头题;但莫言卻回答:“起码今天我幸福,因为有许多读者来听我讲话,我看到那么多年轻的脸上神秘可爱的笑容,因此我很幸福。”莫言也许规避了记者提问的重点,但所谓的“幸福感”,卻莫衷一是:幸福的感觉,有许多不同的意境,这要看你着重的方向与领域。“舌尖上的中国”要告诉你味蕾的幸福感;耽於音律者要着重听觉的幸福感;为自由而奋斗者,強调拥有自由最为幸福;有所谓“爱情诚可贵,生命价亦高,但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拋”;期盼健康是病人的幸福,希望溫饱是饥饿者的幸福;芸芸众生,对幸福各有不同的追求,但总结来说,以上提到的一些幸福层面,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里,如果換了时空背景,“幸福感”便随即消逝了。幼儿的幸福感与成年人,老年人绝对不同;甲地之人的幸福感与居乙地者也不一样;古代人的幸福感能与现代人的幸福感相提並论吗?另外,族群与性別间的幸福感也有差異。所以,大言幸福感的国际民调者,所列举的一些项目,所取得的结论与作出的国际排名次序(多半是北欧斯堪的那维亚的几个小国),仅能做一种不完全的参考,缺少实质意义。
但“幸福感”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值得我们仔细思量。
同一个人如体认幸福感的时空改变,原本幸福的感觉会一扫而空,或者昔以为幸福者,今卻变成痛苦,而一种可随时地改变的感觉,並非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必须排除这些因素,必须能超越时空的影响,具永恆的价值,才能称得上幸福。有人吃一口美食,觉得幸福;有人喜欢听別人的阿谀讚美,觉得是幸福;有人以面包为幸福;有人以爱情为幸福。莫言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曾梦想有一天可以吃上三顿饺子,便会十分幸福…幸福的种类难以计数,多半都是从人的感官出发,等这些因素消失后,幸福也便随时地而逝。有沒有人反方向追求幸福呢?有,昔使徒保罗被囚禁在罗马监狱中,按一般常情而言,他应以获得自由为幸福,但此人卻反其道而行,声言:“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祂已经丟棄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立比书3:8)。異哉,保罗何出此言?难道得到基督比自由更重要吗?对了,保罗虽身系囹圄,但他早已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他不但能掙脫监牢的囚禁,而且还能升上第三重天,直达乐园,且听到了隐密的言语…(哥林多后书12:1-4),这种自由的极致,无人能及。
有人言耶稣基督的“登山宝训”如一个阶梯,逐层向上,最后的福气为最高级,这样讲,保罗便已获得最后且最重要的福气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马太福音5:10-12)保罗能在监牢中找到“幸福感”吗?肯定能,因为他非常快乐,有他写下的书信为证:“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立比书4:4)保罗的“幸福感”不仅突破了铁窗,甚至还突破了死亡,他的幸福证词是:“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1:21-23)听见保罗“幸福感”的证词了吗?他斩钉截铁地说:“是好得无比的!”

来源: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