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亭
新冠肺炎病毒造成全球恐慌,三月底美國牧師科普蘭(Kenneth Copeland)「奉主名把病毒趕出美國」的影片也上了媒體,並遭到嘲諷,因為禱告過後,美國確診人數倍增,還有網友戲稱:「這下子可以確定病毒的來源是美國了,因為病毒聽的是英文……」
對基督徒來說,這當然不是好事,因為普羅大眾根本分不清楚這並不代表基督信仰的立場。
不到教會是沒有信心?
同時,只要簡單的搜尋就會發現,包括佛羅里達以及美國中部都有牧師因為拒絕關閉教會而被捕,更有牧師直接宣稱:「如果教會不安全,還有哪裡安全?」以此鼓勵會友「不可停止聚會……」,而且還要大家繼續握手。至於直接在影片中嘲笑不來聚會的信徒是沒有信心的牧師,更是不久前曾經受邀來台灣主持特會的牧師。
最誇張的是,還有牧師在影片中安慰會眾:「由於川普總統挺以色列,美國將會因此成為全球疫情中受傷最輕的國家……」
諸如此類的「信心宣告」當然都已經破功,但是留給信徒的困惑,絕對有澄清的必要。
為何引來負面觀感?
首先,我們要問的是:「奉主的名趕出病毒」,究竟可不可以?答案是:「當然可以!」既然如此,為何這段影片會引來負面觀感?主要原因有三個:
1.濫用「宣告」,曲解禱告
任何人奉主的名為病人禱告都是合乎聖經的,但是動輒「宣告」就會引起很大的爭議。新聞報導中的牧師用極端確定的口吻,宣告病毒已經被趕出美國,這樣的動作無法得到聖經的支持。每個人都可以禱告呼求病毒離開我們,但是聖經並未授權我們用宣告趕出所有的疾病,更沒有允許我們宣告致富,或是宣告財富移轉……。因為宣告就是「保證」的意思,這位牧師很明確的告訴大家「結束了,美國恢復了」,他也「吹氣」把病毒吹走,而且讓大家跟著他唸「我痊癒了」……這都是近幾年在全球各地流行的特會中常見的情況,只是沒有登上媒體而已。
透過這次的新聞,或許可以讓基督徒重新回到聖經了解一下:「什麼是宣告」,而非人云亦云。
2.牧師本身的不良紀錄
如果是普通的牧師作出不恰當的宣告,未必能夠搏得版面。這位德州牧者科普蘭之所以遭到媒體關注,是因為他個人7.6億美金的身價以及他的奢華生活,他使用電視佈道奉獻購買三架私人飛機的行為不斷遭到質疑,所以問題恐怕不是「奉主的名趕病毒」這麼簡單。
回到聖經的觀點,耶穌走遍各城各鄉鎮,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只有為門徒洗腳,從來不曾透過群眾謀取利益,牧師刻意的炫富完全違反了聖經的原則,難怪這位牧師的言行引起反感。
3.牧師本身的信仰偏差
其實這類牧師都有一些共同的信仰認知,其中最受詬病的就是經常傳達上帝直接的啟示,像買飛機這種事情,幾乎都會宣稱來自上帝的啟示,(讀者很容易搜尋到相關的資訊,可以自行判斷)他們甚至有時候會用第一人稱說話,讓會眾感覺現在上帝附身,他們也經常讓會眾感覺他們是與上帝一同開會,手上擁有第一手的啟示與資訊,然後再用自己的財富與地位,還有教會的規模取信於會眾。
這類的牧師看起來非常成功,但其實在整個社會以及教會界都是充滿爭議的,這也是信徒必須謹慎的地方。
不可試探上帝
回顧歷史,在歐洲黑死病橫行的時候,教皇也做過類似的事,鼓吹民眾更多奉獻更加敬虔可以躲過瘟疫,告訴民眾「有信心的人不會得病」,這種基督教式的迷信被揭穿以後,最終導致後來的宗教改革。
用盲目的信心鼓勵信徒只是吹口哨壯膽,但卻是人類歷史早期的巫術常見的手法,馬丁路德就直言:「面對瘟疫不作防備只憑信心,是對上帝的一種試探。」
魔鬼曾經鼓勵耶穌憑信心從殿頂跳下去,並且宣告「天使會接住他」,卻遭到耶穌第一時間的拒絕,原因是「不可試探上帝」。
從聖經的觀點看,戴口罩,勤洗手,配合政府的隔離政策,這都是我們的本分,跟信心沒有任何關係,至於不在會堂聚會更不能說是停止聚會,畢竟教會不是建築物,一場疫情下來,如何看出信仰的本質也成了基督徒的功課。
以美國為例,幾個主要大城市幾乎都改為線上聚會,參與的人數不減反增,雖然沒有了每個禮拜天的見面,但是信徒之間更加勤於問候,關切民生物資,反而更回到初代教會的親密。
這樣的經驗絕對有助於疫情過後實質的敬拜,因為隔離期間帶來的聖徒相通反而更加真實。若有人擔心,習慣了線上就不來教會,問題恐怕在於信徒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網路惹的禍。
謹慎小心卻滿有平安
真正的信心不是相信「禮拜堂是最安全的地方」或是「疫情中勇敢去聚會可以得到加倍的祝福」,而是「盡了自己的本分,不隨恐慌起舞,謹慎小心卻滿有平安」。
禱告病毒離開我們是必須的,但不是宣告病毒離開你的國家去別的國家,更不該趁著疫情操弄政治鼓吹敵對意識,唯恐天下不亂。
這次的疫情讓安逸的一代意識到生命的脆弱,也讓大家警覺到全球經濟原來如此不堪一擊,我們需要的安全感是真正從神而來並非宗教儀式。
當一切都被迫停止的時候,唯有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正在加速運轉,但願世人看見的不是吹一口氣趕鬼這種模式(這個節骨眼吹氣不是很驚悚嗎?)讓我們謙卑禱告並且用真誠的關心把人帶到神面前!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