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往希臘的地中海難民。
截至四月22日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經蔓延至全球185個國家,累計確診病例突破262萬,死亡人數超過18萬。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三月11日宣布疫情為大流行後,國際和地方行動限制急劇增加,包括邊界關閉和全國隔離。根據移民組織估計,截至四月9日,各國已經對國際旅行實行了近4萬6000項各種各樣的限制。
而當美國總統川普於四月20日晚間推文宣布,「鑑於來自隱形敵人的攻擊,以及保護偉大美國公民的工作需求,我將簽署一項行政命令,暫停移民進入美國。」根據美國中文網報導,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美蔓延,多個民調顯示,美國人越來越傾向於限制國外移民。
三月10日至11日進行的USA Today/IPSOS民調顯示,76%的美國人支持暫停來自當時疫情高危地區的移民,如中國、韓國、伊朗和義大利。一個月後,於四月9日至10日進行的同一民調發現,79%的受訪者表示,支持暫時中止所有外來移民,不僅僅是高風險國家。
不過在九個基督教組織於四月13日發表一封信給國土安全部代理秘書查德·沃爾夫,敦促川普總統釋放沒有威脅的被拘留移民後,美國移民海關總署經過對被拘留者年齡、懷孕或潛在健康問題等風險評估後,還是 釋放了近七百名移民,以防止新冠肺炎疫情在拘留中爆發。 但就全球來看,移民在當地國所處的境遇,還是雪上加霜。
在阿聯酋杜拜一家魚市內處理鮮魚的移民勞工。(圖/
疫情危機中移民權益受損大
在疫情危機中,移民仍然是最容易喪失經濟機會、遷離、無家可歸,以及蒙受恥辱和被排斥在基本服務之外的人。移民匯款原本能使他們的家庭獲得基本服務、醫療和教育,為減貧做出了貢獻,但現在移民匯款的主要接收國和人口也將蒙受影響。
居住在營地和其他人滿為患的環境中,數以百萬計的流離失所者也處於極度脆弱的境地,因為他們獲得的服務和有關如何保護自己和親人的知識有限。國際移民組織呼籲各方提供4.99億美元,以支持140多個國家的重要防備、應對和恢復活動。相較先前呼籲的金額是1.16億美元,已大為提高。
國際移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IOM)總幹事維托里諾(António Vitorino)表示:「如果將移民和流離失所者排除在國家應對計劃和服務之外,尤其是醫療服務之外,那麼每位移民面臨的風險都會更大。我們還需要為移民、東道國和來源國可能面臨的可怕經濟後果做好準備。」
疫情歧視由來已久
尤有甚者,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包括華裔在內的許多群體在世界各地遭到歧視和排斥。例如在美國,我們看到的包括言語攻擊和社會汙名化,華裔和亞裔被人吐口水或是遭到毆打。在歐洲的亞裔,包括被視作亞裔的群體,在疫情期間租房被拒、無法獲得醫療服務,進入學校和餐廳時遇阻,此類遭遇甚至在社交距離措施頒布前就已經開始。
聯合國人權專家滕達伊.阿丘梅(Tendayi Achiume)認為,首先,在疫情期間遭遇歧視的,許多都是長期承受偏見並被排斥的群體,比如在美國的亞裔,以及被認為是亞裔的人,哪怕已在當地出生,繁衍了好幾代也一樣;還有在某些歐洲國家被指責為傳播病毒而遭到排斥的羅姆人。這些群體在歷史上都是種族歧視和仇外心理的長期受害者,在疫情之前就是如此。可以說,這一波「疫情歧視」是將原本較為隱蔽的種族偏見徹底揭示了出來,在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暴露得越發明顯。
移民禁令阻隔新移民海外親情
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土爾沙(Tulsa)郡就有許多來自緬甸的佐米(Zomi)人。他們因受迫害逃往美國尋求庇護,漸漸在此群聚、展開新生活;如今的情勢將使他們更加恐慌,擔心延長家人分隔兩地的時間,難再聚首。
在以佛教為大宗的緬甸,佐米人因其基督信仰飽受迫害。佐米人芒軒(Suan Mang)現年27歲,於2012年抵達美國重新生活,靠著當地同鄉社群幫助創業,目前經營一間泰馬混合風味的餐廳咖啡館。在佐米社區,許多年輕人盼望能與親愛的家人重逢,包括還在緬甸的配偶、父母親及兄弟姊妹。
全國福音派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旗下,處理難民安置及人道救援的組織世界解放(World Relief),自1980年代起已幫助安置成千上萬的難民。World Relief主席斯科特.阿爾貝特(Scott Arbeiter)也曾在美國旅遊禁令擴增時表示,憂心越來越多的禁令會讓尋求團圓的家人受到阻礙。
美南浸信會族群與宗教自由委員會副主席崔維斯.伍索(Travis Wussow)當時也表示,「國際宗教自由」一直是川普政府的優先事項,而任何「消減難民機會」的政策,都會削弱其重要性,他強調美國應該另尋方法來平衡「國安和同理心」。「我們教會認為所有逃離迫害的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其中許多人是主裡的弟兄姊妹。因此我們請求政府盡所能保障國安的同時,不要拒絕那些身陷危險並有需要的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