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掉轉頭的非凡勇氣

傲潔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十五章有篇技巧精湛的小小說,就是家喻戶曉的「浪子回頭」。寥寥廿一節間,寫下鮮明的角色、緊湊的情節更深遠的寓意,被譽為世上最偉大的愛的極短篇。荷蘭巴洛克畫派宗師林布蘭,將這感人至深的故事繪入畫中,他於晚年完成的作品《浪子回頭》,淋漓盡致地刻劃出年邁慈靄的父親,用無條件的愛的雙手擁抱浪子,觀者實難不動容。只因,我們都是浪子,都壓根兒期待著這雙擁抱的手。

放蕩 & 盡頭
人們或多或少,都有過放逐的意念。無論是年少輕狂抑或中年不羈,當沈睡於生命底層的野馬忽然輾轉反側,就想飛奔出去。但這一奔將闖往何處?後果如何?放馬人要負全責。遺憾地,野馬一出閘,無人能洞悉馬兒會落腳何方?有人不幸誤入歧途,成了「浪子」,而那個跟在他身後的舉動就是「回頭」。然而,「浪子」能「回頭」並非易事,箇中蘊含著十足的勇氣與毅力。
到底,耶穌比喻中的小兒子何以執意帶著父親的產業往遠方去?難道待在家裡不夠好嗎?是他生命底層的野馬耐不住要出走,想要快快樂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必節制地享受身心饑渴已久的那場「豐盛的宴席」。
墮落一定是自己招來的,浪子「任意放蕩,浪費貲財」後,終歸敗陣收場,落得窮途末路,被打發到田裡去放豬。有位香港牧師說得好,他強調:「執迷不悟的人都是在豬棚裡才『醒悟』過來的。」聽來,「豬棚」在罪人悔改上是相當重要的場景,令我對「豬」不禁肅然起敬!
然而,多少迷途的人滾在「豬棚」裡不能或不想覺醒?甚至奢望在「豬棚」裡享用「豐盛的宴席」?「醒悟」並非感覺或認知,而是一股強而有力的能量。試想:跌入深井底的人慣與黑暗為伍,會覺得井口照進來的那道光太高遠、太遙不可及,掙扎良久,可能寧願伸手去「拿豬所喫的豆莢充飢」,自暴自棄,拒絕往上爬。

醒悟 & 回頭
浪子則不然。當他「醒悟過來」,思想起家的豐富,就鼓足勇氣,當機立斷,毅然決然地「起來」,到父親那裡去,預備回家當一個雇工。這段轉折令我對小兒子充滿敬意,他勇毅不凡,意志堅定,掉頭就走,敢於認錯並欣然接受不配作兒子的下場。原來,「回頭」本身就是得勝人格的彰顯,它揉合了堅韌的毅力與至誠的謙卑。而從「醒悟」到終於「回頭」,途中要經過幾番痛苦、掙扎、懊惱與交戰?我曾思考:出賣耶穌的猶大是否也走過這段路,卻至終失敗而回不了頭呢?
終於,浪子回頭成功,結局卻不如他所預期。父親遠遠看見他就動了慈心,立刻跑去抱著他,連連與他親嘴(路15:20),馬上給他「黃袍加身」,更擺設一場載歌載舞極豐盛的宴席,這是小兒子離家前渴想著要享受的真正的快樂。原來,這快樂一直都在家裡,父親的心從未離開過他。
販賣非洲黑奴的英國水手約翰牛頓曾有過吃喝嫖賭的放蕩生活,幸好他進到「豬棚」,在非洲被抓獲且被鐵鍊鎖住成了奴隸,餓得要跪地討食。後來父親派船營救他,在返英途上,牛頓終於「醒悟過來」。他痛改前非,祈求上帝的憐憫,拯救他脫離罪惡。這一「回頭」,上帝將牛頓擁抱過來,陪他寫下經典聖詩《奇異恩典》,歌詞:「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將「浪子回頭」的深情告白傳頌千古,讓後世享受到這簡潔卻動聽的樂宴。
你走迷了嗎?天父的雙手一直為你張開,祂為你備好滿桌豐盛的宴席,正等著你回家一同起筷享用。不要猶豫,現在是時候,鼓起勇氣,用力掉頭轉向祂吧!

来源: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