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荫下
中华中秋
八月十五庆中秋,古代中秋节是一种天象崇拜,祭拜的其一目的,是因秋天为农民丰收的季节,为表达五谷的丰收,农民为表感谢而祭拜月神。因此中秋节也称“拜月节”。
八月十五的月亮圆又圆。月饼的外形也是如此,象征团圆的意义。因此,每到中秋佳节,一家大小都会团聚起来,赏月、吃月饼等等。中秋节正式始于唐朝,从宋朝开始盛行,当时不少诗人也望月吟诗,借月发挥,表达诗人的情怀与感受。其中最为著名、耳熟能详的诗词,莫过于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还有上一句:“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苏轼在一年的中秋节时,怀念弟弟苏辙(子由)而作的诗。望着圆满的月亮,却无法与弟弟团聚的心情,不禁让苏轼有感而发。同样的,对在这佳节无法团聚、在世界各角落的人儿,只盼家人在不同的地方与空间,同步欣赏同一轮明月,望月怀思。
圣经诗人的望月吟诗
中秋节,月亮为主题——农民因它而感恩,家人因它而团圆,无法团圆的人儿因它能浪漫地望月怀思,我想这是中秋节美丽的意义。然而,同是古时、同一轮月亮,在世界的另一处,却有一位在历史中曾经为一国之君的大卫,当他举目抬头望着这一轮月亮时,如此的吟诗:“我观看祢指头所造的天,并祢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祢竟眷顾他!”(诗8:3-4)
当中国民间认为月亮有神性,可以掌控农作物的收成;苏轼也向月举杯,尝试明了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时,大卫的想法却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因如今我们知道,月亮没有神性与能力掌控农作物的丰收;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规律,是因月亮好似被设计、安排好似的,在它‘专属的轨道’里规律地绕着地球转。大卫知道月亮不是神,神不像月亮只局限在它的轨道里行走,相反的,神是那创造与设计月亮的。因此,在大卫的诗里,更加超越前者,发出生命的惊叹和感激之情——创造天地星宿月亮的神,祂竟然顾念渺小的我们!
创造万物主宰的主动
这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大卫歌颂伟大的神竟如此细心呵护、眷顾渺小的我们!这一位神——主耶稣基督,亲自来到世上,主动寻找和拯救失丧的人。主耶稣在世上时,曾不惜冒着大风大浪,可以来到一个叫格拉森的地方牺牲2000头猪,只为救一位因被鬼附、无法自理、被家人及全村抛弃在坟场的人。另外,有一位叫撒该的人,因为金钱利益,不惜向自己的同胞抽重税。因此被同胞排斥、厌恶、被看作是“汉奸”。这看来不值得同情的人,主耶稣主动并刻意地寻找、拯救他。遇见主耶稣以后的撒该生命改变,甚至愿意主动将他欺诈的钱偿还。
亲爱的朋友,这是神对我们的爱。神大可放任罪人不顾,但祂顾念我们!神主动采取和好的行动,承受、担当我们的罪,钉在十字架上。使我们因着相信主耶稣基督,能重新与神和好,这就是主的爱了,“祂是爱我,为我舍己”(加2:20下)。中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过去的隔阂、争执、事故,月到圆时,破镜却不能重圆,抑或一家大小好不容易团圆,却是争执收场。虽然都不免让人无奈、伤感。但我们不至绝望,是因为神先爱我们。但愿这中秋佳节中,你能认识这一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主动将你寻找回来,祂谦卑自己主动向我们示好,使我们有能力与力量爱别人——“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今年的中秋佳节,盼你望着圆满的月亮,明了这位造月亮、掌管天地
的主宰的爱时,你心被神主动的爱充满至溢出来。
来源: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