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与更新基督教组织的灵性 “不要效法世界”(4)

◎戴永富

(……续)

 

(三)组织的横向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何表现?

也就是说,组织里面弟兄姊妹们的关系(包括领导与成员的关系、同工之间的关系等等)以及组织和组织外的团队的关系,是否反映出耶稣自己的心态以及耶稣所实现的新约团契的样式?以下是相应的几点观察:

1.组织的等级是否太明显?

符合基督教的领导体制是仆人式领导体制。在任何组织中,等级和权威是免不了的现象,但凶多吉少的是当组织信奉家长制,同工们就没有参与决策。其他的危险是当等级的不同意味着尊严上的不同,对等级更高者百依百顺,对等级更低者目中无人。这样做等于在基督教的组织里面,引进了与福音的仆人式领导南辕北辙的封建主义作风。其他要防备的是,等级高与等级更低者没有亲密关系或缺乏互动,譬如:教会领袖对同工会友缺乏教牧关怀与开诚布公的交流,因而关系逐渐疏远,对他们的生活和挣扎不清不楚,也很少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下去就让家长作风在教会里面滋长了:教会领导团体成为“会友的父母官”,单方面或不考虑实际情况和需要地给会友做决定。家长作风的逻辑是:“我比你更明白你的需要,你听我就可以了”。神学院和其他组织也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当然,出于教会领袖接受了更多装备、也更有时间研究神的话语这条件,领导班子有时难免为会友做那些会友们不能完全明白或接受的决定,故而教会不完全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然而,圣经呼召信徒步基督这位大祭司的后尘而施行祭司职分。扮演着祭司角色的教会领袖,不但要在会友面前代表神,也在神面前代表信徒,而为了更好代表信徒,同工们要像基督一样深入群众,与信徒休戚与共,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信徒面前代表神。基督是大祭司,因为他愿意进入这世界经历软弱和各样试探,所以他能同情我们(来4:15)。基督教组织的领袖也应学习耶稣的这一精神:甘愿与人承受苦难、和罪人在一起(来2:11)。我们在耶稣身上见不到任何家长作风。

再说,即使教会里面有很多信徒能力不足,教会领袖有时需要为他们做主,但这不等于说他们要永久如此(若是这样,那领袖就真的失败了)。由此,教会领导班子务必通过良好的培训事工,带领更多会友参与各样事工的筹备和决策过程,以培养出合适同工为教会最关键的工作目标之一。若会友还没成熟,领袖不能总以会友父母这身份自居,但要靠圣灵尽力而为帮助信徒成长,而这一过程也离不开冒险让信徒参与决策或其他重要事工。当然,在做到这些时,教会领袖要学习三不怕(不怕麻烦、不怕失败、不怕慢),因为基督教组织最要紧的使命之一就是信徒的灵命塑造,而非表面的成功。此外,教会要有领导班子的健全的更新机制,旨在可以让更多或大部分会友参与领导工作。通过同工培训和其他实践,牧师传道人可以预备会友轮流接替教会的管理工作,也预备让新一代会友献身当全职事奉的仆人。鉴于耶稣与其门徒所建立的亲密关系这一榜样,基督教组织的权威也要奠基于健全而良好的关系上。只知道搞事奉项目而不重视团契生活的教会,是没有紧跟基督的道路的教会。权威没有健康的关系或团契生活也无法确立。

家长制和太绝对的等级,会给属灵执政者打开方便之门,因为它们是最反对也最不需要基督徒领袖舍己背起十字架,而黑暗势力最怕的就是舍己背起十字架的生活方式。虽然等级和权威都是难免的,然而基督教的组织是建基于十字架的逻辑,也就是神颠覆性的思维。在充满基督精神的团契内,拉近距离和减弱等级才是健康的,虽这不意味着组织里不可有任何权威,也不意味着信徒根本不必尊敬或顺服他人的领导(帖前5:12)。但考虑到耶稣和使徒给信徒留下的榜样,以及人人还有罪性这事实,过大的权威或森严的等级既不合圣经,又很危险。保罗即使是堂堂使徒,但他对腓利门不愿放胆吩咐,而是凭爱心请求他,把他看作同伴(门8-9、17)。耶稣和保罗并没有抛弃他们的属灵权威,但他们的权威是建立在那种谦卑而愿意拉近和信徒们的距离这虚己的做法上。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