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害腹瀉、便祕又腹痛!

疫情影響心情及生活,腸胃也容易鬧脾氣!若這段期間心情焦慮、壓力大,時而便祕、時而腹瀉,備受腸胃問題的困擾,當心很可能大腸激躁症已上身。腸躁症與生理、心理等因素皆有關,飲食也密不可分,營養師提醒,咖啡因、酒、含糖飲料等8大類飲食少吃,並提供6大類飲食參考清單,有助減緩腸躁症的不適症狀。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10%~20%的人患有腸躁症,腸躁症的病因不明確,飲食、腸道細菌的變化、壓力、睡眠不足都可能引發腸躁症,且腸躁症沒有構造異常或生化檢驗值來幫助診斷,因此診斷上主要以臨床症狀為主,並排除其他疾病來判定。

程涵宇營養師歸納腸躁症常見的症狀如下:

  • 腹痛:通常發生在下腹部或整個腹部,排便後疼痛通常會減輕。
  • 腹瀉:1/3腸躁症的人有這個症狀。糞便也可能含有粘液。
  • 便祕:約半數腸躁症患者有此症狀。經常有排便不完全排不乾淨的感覺。
  • 腹瀉+便祕:大約20%的腸躁症患者會出現混合或交替的便祕和腹瀉,且排便習慣改變。
  • 脹氣:腹脹腸躁症是最煩人的症狀之一。
  • 食物不耐:包括產氣食物、乳糖和麩質。
  • 疲勞:逾半數腸躁症患者表示覺得疲勞。
  • 失眠:睡不好、失眠其實也跟腸躁症有關係!與沒有腸躁症的人相比,患有腸躁症的人更疲勞,睡眠也更少。疲勞和睡眠質量差也與更嚴重的胃腸道症狀有關。
  • 焦慮憂鬱:焦慮、憂鬱和消化道腸躁症症狀互相惡性循環。

醫學上認為腸躁症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腸道疾病,目前醫學上針對腸躁症的診斷標準多參照「羅馬準則IV」進行診斷及分類:

腸躁症定義,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且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1天有復發性腹痛或腹部不適。同時伴隨下列症狀至少2項以上:

1.腹痛或腹部不適與排便相關。

2.有排便頻率的變化。

3.有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

大腸激躁症依照糞便黏稠度的不同,可分為便祕型、腹瀉型、混合型3個亞型,治療方式也不相同。

腸躁症與飲食、腸道細菌的變化以及壓力、睡眠不足都有關,飲食該如何吃也很重要,近10年來國際間逐漸推廣低腹敏飲食(腹敏一詞取自FODMAPs),指的是有些可能造成腸胃敏感的特定類型碳水化合物,由於這些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無法被順利吸收,可能導致部分的人出現腸胃道不適。

程涵宇營養師歸納腸躁症病患的飲食習慣,發現食用脂肪、含糖產品、鹹味小吃、蛋糕、餅乾、西點、甜味飲料、薯片、薄脆餅乾等,與引發腸躁症狀有最大關連。國外其他研究也指出,多咖啡因、甜點、飲料的飲食習慣,較易有患上腸躁症的風險。並建議8種食物少吃,避免刺激腸道、引起脹氣,以及6大類建議飲食清單,有助減緩腸躁症不適。

避免腸躁症惡化,8大食物少吃:

1.咖啡因:咖啡對腸道有刺激作用,會導致排便,有些人甚至腹瀉。腸道期刊研究有發現,29%受訪者喝下第一口咖啡後,20分鐘內就會收到排便的訊號。含有咖啡因的咖啡可能是腸躁症患者的誘因。

2.啤酒:酒精飲料是腸躁症患者的常見誘因,這是與身體代謝酒精的方式有關。另外酒精也會影響消化,它通常含有麩質,而葡萄酒和風味啤酒可能含有大量糖,造成更不舒服。建議選擇無麩質啤酒,或不含人工甜味劑或添加糖的酒類。

3.含糖飲料:特別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是高腹敏(FODMAPs)食物,小腸不容易吸收這類型的食物,有些人吃可能會導致脹氣和胃痛。

4.蘋果:同樣是高腹敏(FODMAPs)的食物,記得避免。

5.甜味劑:像是山梨糖醇、甘露醇,這類糖醇可能導致腸躁症狀加劇,例如消化不適、脹氣等。這類甜味劑常使用在口香糖、減肥飲料等,購買前記得看標示。

6.青花菜:像是青花菜就是常見的產氣食物,腸道在分解這些食物時,它會引起脹氣。

7.麵包:市售大部分的麵包是高腹敏(FODMAPs)的食物,可能造成腸胃敏感不適。

8.豆類:有些人吃豆類的食物較敏感,產氣、腹脹的症狀會比較明顯,這時候就建議避免。

緩解腸躁症,6大類飲食清單

1.水果:橘子、藍莓、草莓、覆盆子、葡萄、奇異果、鳳梨、木瓜、火龍果、香瓜等低腹敏水果。

2.蔬菜:胡蘿蔔、茄子、甜椒、白菜、黃瓜、櫛瓜、豌豆、番茄。

3.蛋白質來源:雞蛋、新鮮瘦肉、海鮮(避免加工肉類)。

4.澱粉類:米、南瓜、糙米(適量)、燕麥。

5.甜味劑:龍舌蘭、甜葉菊。

6.低脂飲食:避免油炸食物。

如果懷疑可能有腸躁症,該怎麼辦?

  • 請先給腸胃專科醫師診斷。
  • 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避免上述食物、緩解壓力、運動、多喝水都會有幫助。
  • 益生菌補充劑也可以減輕症狀。
  • 建議記錄可能造成腹部不舒服的飲食記錄,找出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大腸激躁症狀有時與大腸癌症狀相近,程涵宇營養師提醒,若有警訊症狀產生時,如發病時間大於50歲、血便、黑便、半夜有腹瀉情形、體重減輕、有胃腸惡性腫瘤家族史、嚴重腹痛時,必須特別小心做鑑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