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富
(……续)
(四)组织的传统观是什么?
一个组织或团体难免发明并发展自己的一套传统,因为组织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组织领导的个人因素,都会一起形成一套能定义组织的个性的组织文化。这一套文化由组织精神(包括组织的工作哲学)与实践组成,而我们可称之曰组织传统。传统的形成过程是自然的,本身也不是坏事,但问题是传统的形成与维持往往受到这些因素的决定:一是堕落世界对组织文化的影响;二是组织领导成员对圣经的理解的种种问题<3>所带来的各样偏差;三是人的安于现状或保守倾向(比如先入为主、对自己组织或宗派的偏爱、排斥来自异传统或异文化的他者、对变化和新东西的恐惧和厌恶等等)使得那些实质上不健全也本该舍弃的陈腐传统继续存在,这种僵尸般的存在反常且有害。这种倾向出于肉体,也反映出人缺乏安全感。有鉴于此,很多传统虽然未必不好,却很可能被当作属灵执政者散布其价值的有效媒介。传统会使基督教组织沦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是起一定程度的奴役作用之世界的一部分,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基督教组织的传统之所以有这种风险,是因为它们善于利用圣经或信仰的言语为传统和现状提供辩护。那么,察验组织的传统的健全性离不开以下几点观察:
- 一个组织有没有把传统绝对化或视之为享有与神的话同等的权威?
以惟独圣经(sola scriptura)为口号的宗教改革,给当代信徒留下了一个宝贵原则:不可把非圣经的传统,无论多好或看似多么神圣,放在圣经之上或与圣经相等的位置上。这样做会给属灵执政者打开方便之门,一来,基督教组织对其传统会逐渐失去健康的距离和批判能力,但世上除了神的话以外,人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免去神的话的批判;二来,属灵掌权者通过表面上良好或起码是正常的做法遮人耳目,使信徒忘记了,离开了圣经或没有十字架,再好的东西也会变成迷惑人的工具。比如,组织把圣经(尤其新约)没有规定的做法(如饮食要求、穿戴守则、非原则性宗教礼仪或灵命操练法、各样非原则性习俗等等)当成捆绑信徒良心的新律法。
显然,在圣经以外添加其他没必要的束缚会让信徒觉得,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赢得神和他人的认同。缺乏合理性或繁文缛节的框框,一般会使人更关心自己的表现,也更注意他人的评价,对神的爱慢慢失去核心地位。所以,这些实践看起来有智慧或有属灵价值,“其实只能叫人放纵肉体”(西2:23)。这等于是让信徒再受自我中心主义和律法主义综合症的支配。当然,信徒有时要像保罗一样,为了不绊倒他人或给他们传福音,愿意适应或顺从他们自己不习惯的习俗。但这种意愿是出于爱,非出于证明自己的灵命或肯定自己的能力的需要。失衡的敬虔主义加上东方文化的面子主义,常常把人为的清规戒律与神的要求混淆起来,叫人很难明白真正而自由的灵命是何物。
- 一个组织的成员有没有把当地文化或风俗绝对化了,视之为决定或衡量信徒的灵命程度甚至是否得救的标准?
虽然文化里有很多东西是值得肯定的,但只要文化的礼节或习俗没有与圣经的要求完全重叠或不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它们的约束力和权威就不能与圣经同等。每个基督徒要珍惜自己的文化而在教会里彰显出多元性,但把某种文化看作解释教会生活的唯一且绝对的原则则是另一回事。此外,教会是神话语的管家,所以在珍爱文化的同时,信徒也要完成纠正文化的错误之先知任务。虽然处境化有其价值,但最要紧的是在把福音本土化之前要力求把本土福音化。这样,在委身于天国的价值观的前提下,信徒可以避免盲目搞本土化和敌视本土文化等极端做法。
与此相关的问题是,基督徒把基督教和某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制度和政治立场联结在一起,使得许多没必要甚至是会迷惑信徒的东西掺入纯正的福音信仰中。此举有双重危险:一是信徒不能向那些持不同政治立场或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人作见证;二是信徒把世界那些本来就不纯正的思想和价值观引进教会,使之腐蚀基督徒的信仰。由于圣经是来自高于一切的上帝,人不能把圣经等同于世上的任何体制和文化。圣经呼召信徒肯定人生或文化中的诸多美好事物,但这不意味着圣经要满足这些事物的标准或与它们等同。把圣经与世上的这些事物等同起来,会扼杀圣经和教会的批判与监督能力,也无异于让圣经被一种文化或生活方式驯化而充当它们的喉舌。教会要持守圣经的超越性,这不是出于基督徒的自高,乃是因为基督徒也爱他们的社会和国家,而这爱的表现是愿意用神的话去监督和更新人生的方方面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