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庆——新加坡建国

◎于中旻

首任总理李光耀

现任总理李显龙

 

1965年八月九日,新加坡共和国正式建立。首任总理为李光耀(1923-2015),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实至名归,被称为“新加坡之父”。
李的源流,为来自中国的第三代,是平民家世;毕业於新加坡莱佛士学院(Raffles Institution)后,往伦敦就读於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继在剑桥完成学业,获得律师资格。回到新加坡后,就从事独立运动的努力,作为他的终身事业。说来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起云涌的殖民地新兴国家稍晚了些;就较大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新中国已经成立,东西意识形态的对立,仍然在持续。
李光耀政治理念的型铸,大致是民主社会主义,伦理实用主义,开放国家主义;但有个历史的有利条件,是地处马六甲海峡之口,英国“海峡殖民地”的基础,文官制度下的政府,加上他本人英国系统的法政思想。还有与他具有同一见解的同志们,愿意在他领导下共同努力。
新加坡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其不利的因素,就是小国寡民,地方狭隘,缺乏自然资源及人力资源。
作为成功的领袖,他有长远的眼光,坚定的信念,良好的品格,奉献的精神,使他能夠在惊风骇涛中,驾驶着这只小舟,在历史中留下了痕跡,成为在世界上任期最长的总理,而沒有留下任何恶劣纪录,而光荣退休,至今仍然为国人纪念,世人景仰。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事。
拯救美国,可能也拯救世界的智者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1923-),对於李光耀深为许可,因为他们有共通的语言;可怜斯人既逝,留下弱智尸位素餐的人,沒法领会,难免孤寂了。

新加坡在先贤引导下,奠立的建国原则,可以作为理政的基础,值得后世借鑑:

和平——而不混合

由於现代交通发达,沒有国家能闭处一隅,作自己的世外桃源;至於所谓单纯民族,更可能根本就沒存在过。而位於两洋交通要衢,自然就是种族文化汇集的地方。因此,一国而有多语言文化,內部人民,即使不能大鎔炉,也该作和谐共处的拼盘。所有不同种族,要保持和平,互相尊重;对外不进行侵略,更不可有阴暗的颠覆活动。
新加坡的种族组合,自然形成小型“联合国”;政府组屋的配置,也是如此设计。“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诗篇133:1)所谓“四海之內皆兄弟”,上下四方六邻,守望相助;人民自行约制,有最大程度的自由,而不妨害他人之自由,在此得以实现。
在这方面,由於客观环境的模铸,颇与瑞士相似。瑞士有德裔,法裔,意大利裔,在政治上共同形成联邦,渐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化。有人取笑“新格立式”Singlish英文,以蕞尔小国作怪;实是Schinglish,因其语音语法,多取於中文,特別是闽粵的对译,也有些印度及马来原住民的影响,表现语言上和谐的发展趋向,自成一格。

独立——而不孤立

国家疆域大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可以有自己的国格;除非出於其自愿,不可侵越更易。可见神“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使徒行传17:26),列国自有疆。
新加坡立国,与现代的以色列相似;但不如以色列有较广的国土资源,而且有美国的坚強支持,复有海外移民的慷慨资助。因此,新加坡最不需要的就是树敌,所以力求保守原则,独立而中立,广结朋友。今天的世界,到处充满纷爭结伙,仇恨不安。人所需要的,追求的,就是和平安定。所以新加坡实际上取法瑞士,有四大主要族群,使用四种语文,而共同凝聚,可以放下彼此戒备,释放善意,化为积极建设力量,成为一体—和平独立,成为最能吸引人,难得的资源。
独立是持守原则,不仅是物质层面,更是发自內心的尊严。就像中国人理想的:有猷,有为,有守。简单说,有猷是智力;有为是创造力;有守是镇定力。合在一起,熔铸成为独立的品质。

公义——而不自义

人与人间的相处,需要有彼此理解与容忍;但恆久的社会组合,不能单赖容让,必须有共同循守的标准。“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人民的羞辱。”(箴言14:34)
和的先存条件是不同;独的基本性质是特異。这样,要共存的金律,是耶稣所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马太福音7:12)这真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俟之百世而不惑”。人有个显著的矛盾,是一方面求新好奇,同时又排斥新異—凡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凡有跟我不同的,就是不对的。
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可算是“人权”,“自由”“正义”,还要大力強行推销自己的商标;可是拆穿花花绿绿的包装,里面可真不堪承教!如果败絮其中,倒算是幸运;还必须加以小心,可能毒臭洋溢,甚至生化武器!
保持品德,而不自义。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廉正——而不吝啬

与廉正相反的是贪腐。
贪腐有许多婉称。古老的称“簠簋不饬”,指祭器或食器不整饰,显得太过委婉些。晚近文雅的说法叫“冰炭敬”,意思是夏热用冰,冬寒加炭的体贴孝敬。比较通用的叫“附加红利”,“分红”,简称“红包”;显然是中国人的发明,以红为吉利,原来是赏给孩子或门房用,推广到贵官的“服务费”。作生意的人,通常不加禁忌,算为“成本”的一部分。有的地区,流行奉给“当权者”或妻妾类十分之一,以为“合理贪污”,后来增加到十分之三以上。更为残忍的是经买武器,某官购买法国的“拉法叶军舰”,纳入袖中,成为“袖珍舰”,“总统”比“宰相肚子撐开船”胃口更大得惊人!
还是有不少正经的工商业生意人,宁可光明正大,规规矩矩来往,愿意“明码标价”,讲究品格,诚信,真正的廉洁,在於知足。“贪财是万恶之根。”(提摩太前书6:10)
可惜,有人发明“分赃制”(soil),以为是治贪的方法,是得权囊括所有,以“厚俸养贪”,任用有私人关系的人物,培植冗员,不作一事。那是政务官不务正,肉食者可鄙的行径。
某城,有富人遇盜劫,紧急报警。警察等弄清楚盜贼去远,才施施然其来:“我们工资低廉,何必去跟人结怨冒险,损人伤己!”贼党得手,抢获满载,大家分赃发红厚利,爭吵落案。这里说的是政治黑幕。
其实,衙役爪牙,看家护院,不能不讲僱价;高官格也高,西方都称作“Your Honour”,好像教牧一样,是为服事,是荣誉,是奉献,更不是存心分赃,连薪资的观念都不该有,只是补酬(compensation)。
有此荣誉感,不是要发肮脏财,始可谈廉正。

繁荣——而不奢靡

贪,是诫命禁止的犯罪心向。不侵夺別人而丰足,自然是神的赐福;积极方面,更应该记念別人的需要,济助別人。圣经说:“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作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以弗所书4:28)
要鼓励充分就业,不要仰赖社会救济,宁可私人爱心济助,如此是儒家大同社会观念。教会团契(koinonia)的分享,正是这样的理想行动。
不过,怎样才可以“有余”呢?必须顾別人,自己不奢靡浪费。有位良善的牧者说得好:“美国人的问题,是每人有一张很长的‘必需品’单子;然后,家家有一个超大号的垃圾桶!”
还是看看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吧!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盜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闭是谓大同。

我们不能立即达至“大同”的理想,耶稣教训门徒跟随,踏出的第一步,就是“舍己”。人若只想到自己,就无法不成为浪费者。货棄於地,是浪费物力;不肯出力,是浪费人力。如此奢靡,不想到別人,就惟有缺乏,绝无法有余。我们必须谨记。
这不仅是地上国度的原则,也是基督永远荣耀国度的原则—教会的存在,如月亮反映太阳的光辉,直到主来。

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有一块石头,鐫刻的就是“大同篇”的文字,是旧中国政府赠送的。联合国会员国席位更換后,不知是谁授意,单把这代表中国人理想的石头,硬挖出来丟掉!下落如何,不得而知。希望找回这理想。

来源: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