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约翰福音看基督的爱

◎陈终道

主耶稣的爱包括体谅、劝导、宽容和关怀。爱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可惜世上的人并不都明白爱的真正意义。在此我们从有“爱心的使徒”之称的约翰所写的福音书中来思想基督的爱。

一. 体谅的爱(约1:46-47)

这段经文记载主耶稣刚出来传道时,腓力把祂介绍给拿但业。拿但业劈头就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他不问这人到底有没有神的话语?是不是先知?他什么都不理会,只知道这人是拿撒勒出来的,就断定拿撒勒不能出什么好的!

今天我们也会像拿但业那样,判语下得太快,只凭自己的成见去断定一个人。拿但业的态度对耶稣十分不客气,但耶稣完全没有受伤,反而称赞他是个心里没有诡诈的“真以色列人”。谦卑的耶稣不注意拿但业所说的顶撞话,却看透这人诚实的内心。虽然拿但业这句话说得太鲁莽,但耶稣看重一个人心里的正直。耶稣所要求人对祂的信仰是怎样的信仰?不是口里说得好听,心里却未必相信,甚或另有歪念,就如法利赛人来到耶稣面前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神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太22:16)他们说得多么悦耳,心里却存着险恶的奸计,鉴察人心的主当然不受用。耶稣基督认识人的诡诈,也欣赏人的诚实。祂不会怪责一个不了解祂的人,却收纳他们诚实可爱的一面。祂体谅人的愚蒙,而且满有恩慈,自己不受伤,也不因此伤人的心灵。

二. 忠告的爱(约3:3)

尼哥底母是犹太人所敬重的一位教师。他夜里去见耶稣,并说些表示尊敬的话。耶稣却对他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这话等于说他还没有重生,还不能见神的国。

尼哥底母熟悉圣经,敬畏神,热心律法。对他说这样的话,这岂不是把他当作是天国的门外汉?耶稣如此忠告尼哥底母,极有可能引起他很大的反感。这好比有些信徒虽然受了水礼,但可能还没有真正信主。若问他是否得救了,他会说:“我已经受了浸,怎么还问我是否得救?”你这样问他已经把他得罪了!但耶稣所讲的正是尼哥底母的需要,而尼哥底母也领受了主的忠告。经过这番谈道,后来犹太人要捉拿耶稣时,尼哥底母为耶稣辩护(约7:51-52),到耶稣钉十字架的时候,尼哥底母带了一百斤没药去膏耶稣的身体(约19:39)。可见他接受了耶稣的忠告,并且真正重生得救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见所爱的人的弱点,但不知道该怎样告诉他,恐怕他生气。但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应该指出他真正的需要。可能有人以为耶稣一开始对尼哥底母说的话太使他难堪了,但事实并不像我们所以为的;顺着圣灵引导说话,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无私的爱(约6:26-27)

耶稣行神迹用五饼二鱼使五千人吃饱后,就有很多人要找耶稣。耶稣看见这么多人找祂,就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

群众热情地来找耶稣,但耶稣竟对他们说,他们找祂不是为了看见神的作为,只不过想吃饼得饱。这种话多么容易触怒那些拥护祂的群众啊!但那正是他们所需的提醒,因为他们眼中只看见那些能朽坏的食物,却忽略了主耶稣所要赐给人的、叫人心灵得满足的永生的食物—生命。因为祂要使人生命得改变,然后有从内心发出的平安。人追求的目的错了,所以找不到内心的平安。

耶稣对群众忠实劝告,指出他们应有的正确路向。祂不怕失去他们的拥护爱戴,因祂的爱是无私的,不为自己是否能得人心而筹算,却为人的真正需要而发出忠告,使接受祂话语的人可以蒙福。

四.造就的爱(约11:1-45)

伯大尼的家庭是爱主的家庭。当拉撒路病重快要死的时候,姊妹二人就打发人去告诉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这句话是极美的祈祷,也表现出她们对主耶稣有很大的信任。耶稣就回答打发来的人,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耶稣却故意再迟两天才起程,抵达时拉撒路已经死了四天,这是多么令人失望的事呢!她们本来很信任耶稣,以为只要告诉祂,祂便会处理,怎知道弟弟竟然病死了。她们难免有近似埋怨的话,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其实主耶稣是要借此特别造就她们的信心,使她们再受严格的考验,认识主更深。主耶稣早就知道该怎样行,最后祂使那死了四天的拉撒路复活了。这四天之中,许多认识马大和马利亚的人都来安慰她们,为她们的弟弟送殡,亲眼看见拉撒路的尸体送入墓穴。主耶稣竟使拉撒路复活了,证明祂是生命之主。这事震动了犹大全地,甚至有很多人因拉撒路复活而信了耶稣。

主耶稣选择最适合、最能荣耀神的时间来成就这两个姊妹心里的祈祷,是要造就她们。虽然她们要经历伤心失望的挫折,甚至心中免不了有埋怨,但我们可以看出她们是承受得起的。她们在极度失望中并没有跌倒,对主仍有信心。她们属灵的程度经得起考验,所以耶稣才会给她们一个较深的考验。爱是包含了对所爱的人不断进深的要求和期望,所以主给她们学习的功课也是继续进深的。主耶稣对我们也有期望,祂按照我们所能承受的程度造就我们(参林前10:13)。

五.教导的爱(约13:13-16)

主耶稣说:“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约13:16)这话暗示当时门徒到了主快上十架时还在争大,所以主在临别赠言时,先束腰为门徒洗脚。祂说:“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我给你们作了榜样…”这些跟随主耶稣三年,与祂朝夕相对的门徒们,竟然不知道祂来到世上并不是要在这世上作王。所以当耶稣要进耶路撒冷的时候,他们一直争论谁是最大,雅各和约翰还试图预订座位,将来分坐在主的左右。他们这种光景叫耶稣心里十分难过。所以,在临别之前,耶稣先束腰为他们洗脚,用祂爱心的服事来教导门徒应当彼此服事、彼此劝勉。

洗脚在当时是一种服事,犹太人穿的鞋子像今天的凉鞋,路上灰尘很大,所以客人到访时,洗脚是一种礼待宾客的习惯(路7:44)。耶稣替他们洗脚是服事的意思,而耶稣所说“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这话就有更深一层的属灵意义。一个已经洗过澡的人,把脚上沾染的污秽洗掉,全身就干净了,所以彼此洗脚的涵意,在彼此服事以外,还有彼此劝勉之意。祂的爱包括关怀和以身作则的教导。

六.担代的爱(约18:6-8)

“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约18:8)耶稣的爱心替门徒解除很困难的处境,担代了他们面临的忧患。“祂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赛53:4)。那些人来捉耶稣,门徒是否要逃走或是否能逃得了?他们是否可以救走他们的老师呢?彼得一刀砍下祭司仆人的耳朵,但若真打起来门徒当然不是兵丁的对手。耶稣赶紧把那人的耳朵捡起来,将他医好,随即对捉拿祂的人说:“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在这情形之下,若不是主耶稣这句话,门徒怎能逃脱呢?其实主耶稣深知道这些门徒没有一个有胆量跟随祂。约翰之所以会跟到祭司的院子里,是因为他认识当年的大祭司(约18:15)。连最勇敢的彼得也不过远远的跟随着,最后还是三次不认主。这些门徒跟随耶稣三年,听祂的教训,看祂的神迹,但到耶稣面对大患难时,他们是否肯与祂共患难呢?也许有那种心愿却没有那种勇气。主耶稣知道他们的软弱,祂不怪责他们不与祂同甘共苦,反倒担代他们的忧患,为他们开启逃生之门,又使他们日后成为祂忠心的见证人。

今日教会里也有这种情形:可以共安乐的人多,可以共患难的人少。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多数的人会看风转舵,看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亏损。但耶稣爱这些门徒,让他们平安的离开,给他们时间慢慢成长,成为神国的大将。

七.期望的爱(约21:1-19)

约翰福音第二十一章所记载的那次显现,主要是教导门徒确信这位复活的主一如在世上与他们一起时那样的顾念他们。而主耶稣也特别借着考问彼得的爱心,表露祂对门徒的期望。

这段经文中彼得是主要人物。发起要去打鱼的是他,听闻是主耶稣显现而跳下海中的是他,被主耶稣考问爱心的也是他,最后主也预言彼得怎样死荣耀神,这些事都是启发众使徒,不要辜负主的期望。他们整夜劳力一无所获,只听主耶稣一句话就网了一百五十三条大鱼。自己打鱼可靠,还是主的看顾可靠?一百五十三条大鱼是大收获,是神迹,可是岸上主耶稣却已经为他们预备了早餐。然后主再三问彼得:“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每一问加上“你牧养(或喂养)我的羊”。主耶稣的心意已表达得很清楚:牧养主的羊群,引导他们走在正路上,把从天上来的灵粮喂养他们,那就是真爱祂了。为爱主而忠于祂的时候,未必受人欢迎,甚至可能受迫害而摆上性命。这样的福分,不是人人都可以得着的,主耶稣却明确地应许彼得,他将为主殉道荣耀归神。

彼得与其他使徒怎样回应主对他们的期望?全卷使徒行传的史事,就是众使徒的回应。我们所想要追寻的,是一网就得着一百五十三条大鱼的收获,还是要昼夜思想神的圣言,常有丰富的天粮来喂养主的群羊呢?

来源:金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