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学习」,才会学习成功!

◎朱素英

父母想子女出人头地,于是不断催逼子女「学习」;但是学习无目标,只是跟风叫子女去学。学习若无动机或兴趣,即使好像学到了,也只是短暂停留,过后便忘记。另外学习亦要讲求方法,学无良法,事倍功半,徒费心力;学有佳法,事半功倍,赏心乐事。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不能只注重灌输智育的训练,还应该多方面角度,奠定全方位学习目标,发展多元智力培育,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人才。
让我们先了解学习的定义。从心理学的观点,那是一种经由经验或练习而获得持久性行为改变的历程;也可说是一种经验改造或行为改变的过程。这种过程有些出于自然,像儿童学习语言和走路;有些是一种有计划的方法,学习有系统的材料,像学校中各种学习课程,所以「学习」应具有下列特质:1. 学习的产生是要有练习的过程;2. 学习的产生是有经验的过程;3. 学习为获得新行为;4. 学习的获得是持久性;5. 学习是能够再运用的行为表现。
我们再看看学习的基本条件。学习是否成功,当中也要考虑一些因素:

  1. 身心灵健康:
    身体虚弱,心灵经常忐忑不安,压力忧虑萦绕在心,试问怎能投入学习呢?
  2. 环境的因素:
    父母买了一间很大的房子,为孩子布置了漂亮的睡房,却没在意为他们安排一个学习的环境。父母经常大宴亲朋,家中高朋满座,安宁的时刻不多;子女既要收拾房间,又要帮忙招待同伴玩耍,弄得身心疲倦;接待亲朋好友是好事,但也不能夜夜笙歌。
  3. 学习的动机:
    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一定要激励及增强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便会产生学习动力。父母应该经常对子女的学习表示肯定、欣赏;常常协助、鼓励他们并提供正面影响,这些都很重要。
  4. 学习的工具:
    预备妥当文具用品、电子软件或参考书等;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 学习后应用:
    例如学了国语,可以与人交谈沟通;学了某些乐器,可以表演或自娱;学了某项技术,可以帮助别人等。

父母需要了解人各有「智」和「志」,智慧和志向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成效。没有孩子喜欢人家说他笨和懒惰,他们之所以未达到学习的果效,除了笨和懒,父母需要探讨还有什么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表现。我以前考试成绩不好,父亲总是说:「你读完今年就算了,明年不要读,让你读书简直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于是我心里就恐惧明年便没有书念了,有时更害怕自己会做错事,因为每次犯错激怒了父母,他们就说明天不准我上学。于是我「每天」就惊恐地害怕不能再上学,日夜挂心,根本没法集中心思去学习,也欠缺学习的动力。当然,父亲以为说不让我读书是「激励话」,但是愚笨的我只体会到用心学习也没有用,因为不晓得明天是否仍可上学去。事实上,我当时有学习困难,尤其是英化数理科,父母只是叫我多努力,上课留心听,不要贪玩、不要懒惰、不要……,却没有提供适当的协助。
当我们看到子女学业有所退步,应先探讨原因,除了贪玩、懒惰、不认真、不专心外,还有其他原因吗?我曾经看过一份专家提供的资料,说影响学习的因素,包括:1.孩子的智力高低;2.学习动机的强弱;3.学习方法的优劣;4.生理健康;5.心理健康;6.学习环境;7.空气是否流通;8.光线是否充足;9.教材过深或过浅;10.教师教学方法优劣;11.心理疲劳/恐惧;12.注意力集中问题;13.情绪处理;14.家庭问题。15.其他个人问题。
探讨这些因素后,父母可能对子女未能尽全力好好读书,能有比较客观的判断。此外学习动机的强弱也会影响学习成果。例如,面对没有兴趣的科目(当然兴趣可以培养)、是否得到鼓励(这是大人最吝啬的一面),有时可以透过比赛增强孩子的好胜心,便主动努力学习。当他们尝过成功的滋味,就会增加兴趣,父母便可适时鼓励子女。
希望大家看完这篇「学习」概论先消化一下,再应用在子女身上,相信必令孩子有转变的机会。成效有多大,那就要看父母的学习心得了。

来源:真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