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何谓压力与忧虑

◎李耀全

案例:
陈先生夫妇一家四口刚从香港到温哥华,至今已有三个月。心情像过山车一样,由兴奋、雀跃、喜悦、充满梦想和盼望,到沮丧、抑郁、苦涩、充满担忧和恐慌,不知所措。「移民」前持着破釜沉舟,远离困境,连根拔起的魄力,来到从未踏足过的美地加拿大,才知这里原来是「艰难大」!初到温哥华时因没有本地的驾照,甚至连出入也成为问题,孩子有病又没有医生!真是困难重重!
陈先生作为一家之主,四处找工作不果,无法找到像以前的写字楼工作,结果无奈接受在一间餐馆做侍应。虽然有最低工资的收入,但常常忧虑被人轻看,又怕不能满足长期生活的需要,并且恐惧能否在本地昂贵楼市置业,会否比不上其他朋友。陈太太以进修为名,使一家获得批准来到加拿大,但非常忧虑能否重拾书包用英语读书,又担心儿女的教育。陈先生夫妇最近数星期常常感到疲倦、精神恍惚、失去食欲、晚上失眠…,结果寻求援助。
认识忧虑的压力源头
虽然笔者以新移民为例,但不少在加国生活多年的人,生活上也一样有不同程度的忧虑,不可免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景况、事情或关系,无论是好坏或正负,都可以成为压力的源头(stressor),在乎我们如何体验或面对这些压力源头。当我们经历压力(stress),自然会在生理和心理出上现不同程度的忧虑(anxiety)或担忧(worry)。正面对或将面对工作压力时,固然会带来焦虑,但正面对或将面对快乐的事情(如参与亲朋的喜庆、渡假等),对某些人同样可以构成压力而产生忧虑。早在1967年,在美国精神科医生霍尔坶斯和瑞赫(Holmes, TH和Rahe, RH),编制发表了一项「生活事件压力量表」,列出43项生活事件与其压力程度(分数)。由配偶死亡等同100分,至轻微违法(如交通罚单)等同11分,作为计算过去一年内生活事件累积的压力指数。若一个人总分高过150分,他大约有50%的机会患身心疾病。由此量表可见,我们醒觉到生活中任何的改变都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务要把它减少,化解它引发的忧虑。其实认识压力的普及性,乃是克服忧虑重要的一大步!
认识忧虑的心理反应
正如案例中的陈先生夫妇一样,我们都熟悉一般焦虑的心理状态,包括不同程度的担心忧虑、害怕恐惧、烦躁动怒、精神紧张、不能专注等,这都是常见的现像。因为一般生活都是变幻无穷,故此就是充满压力。其实面对压力也就是成长的学习与操练,在人生成长八阶(注:心理学家艾力逊把它分成八个社会心理发展阶段),有不同大小的挑战(危机)。成长便是学习如何面对、减少、适应、舒缓和克服这些改变带来的压力,避免忧虑的提升。其实,完全没有压力和忧虑的生活,会成为无聊乏味,有适切的压力(eustress),反而令我们在各样的任务上,有最佳的醒觉与效能,作出最佳的成绩。当然若压力太大,与忧虑持续数星期或以上,且不断在程度与密度上提升,得不到舒缓又影响正常的生活,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便可按这些症状作出忧虑症的诊断。
从圣经的角度看压力与忧虑
因篇幅所限,笔者在本期只集中与读者简单从新约原文提出讨论「忧虑」(merimnao, 出现17次)一字。众所周知,耶稣6次在登山宝训教导有关忧虑,如「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六34)但耶稣用同一词在不同的处境可译作─不用「担心」(马太福音十19 [新])、「操心」(路加福音十41 [新])或「思虑」(路加福音十二11 [新])。
同样使徒保罗又教导我们:「应当毫无忧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带着感恩的心,把你们所要的告诉神。」(腓立比书四6)但保罗在同一卷书用同一词(原文)是指「关心」─「没有人与我同心,真正关心你们的事。(腓立比书二20 [新])」。另保罗在别处用同一词指「挂念(主的事[新])」,相对于「为世上的事挂虑」(哥林多前书七33, 34)。保罗更鼓励「肢体能够互相照顾[新]」(哥林多前书十二25)。原来「挂念(担心、思虑)─关心(操心)─照顾─忧虑(挂虑)」是同一词的光谱。故此「忧虑」的原文在不同处境有不同程度的意义和表达,意味着我们面对各样事情之压力,都可靠主随机应变,智慧地用心适切应对,可选择以忧虑、照顾、担心、操心或思虑等作出回应。

来源:真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