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死亡的恐惧

◎李锦纶

一、承认死亡的奥秘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篇十一)智慧如孔丘也得承认死亡是个未知数,像生命如何开始的问题,是同等级的奥秘。既然站在此岸无法知晓,一般只诉诸「不可知」的态度,最实际的还是投资今世,选择有意义的人生路途,为后世留下值得怀念的贡献。故此,中国文化有「三不朽」,在有生之年立德、立功、立言,以被后人所记念,这算是达致社会意义的「永生」。
人无法解开的奥秘领域,却属于掌管生命的上帝。死亡是个奥秘,因为没有(或极少)人经过真正死亡后又活过来,我们虽然听过一些穿越死亡最后又回到人间的故事,但严格而言大多应该只在死亡边缘而尚未跨越最后界限。稀奇的是,就连圣经记载中真正经历过复活神迹的马利亚胞弟拉撒路,或拿因城寡妇的独生儿子,也没有提到他们在死后的经过,所以保罗用缺乏清醒知觉的「睡了」,来描述这居间状态也不无道理(帖撒罗尼迦前书四14)。只有耶稣基督在比喻中说出财主和在门前讨饭的乞丐,二人离世后的两种不同状况,有上帝同在(亚伯拉罕怀里所指)的乐土对比着永火的煎熬(路加福音十六19-31),以表达死亡确定了永恒的归属。故此,「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约翰福音三13)这句对于耶稣的宣认,说明了上帝之子的祂跨越了此岸与彼岸,能把彼岸的奥秘解释明白,但重点还不在死亡事件本身,乃在如何让人跨越死亡所可能带来跟上帝隔绝的可怕终局。

二、正视死亡的恐惧
然而,这并非因基督徒已得着上帝生命,就自然消失了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所怕的不再是最后结局,而是必须经过的死亡历程。在日常生活,我们轻易用「死」来加重语气,如果很累会抱怨「累死了」,特别快乐时感叹「乐死了」。但当死亡真的来临,试想医生告知检测结果是肝癌第三期,任何人都会恐慌。耶稣在客西马尼夜所经历恐惧之情,除了为承担世人罪孽以外,相信「害怕无法避免将经历失去生命的过程」也是箇中原因,即便明知死不能把祂囚禁。死亡历程之可怕在于痛苦,包括身体的软弱和心灵的孤单。
当踏入退休年龄,我们将开始较慢的生活节奏,而且会越来越慢,直到完全停顿,不论精神或体能都将感受大不如前的明显变化,死亡成了必须面对的可预期未来,所以越早准备越有智慧。具有远见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曾提出婴孩一出生便步向死亡,就算仍然在世,人也经验因罪而存活在「死亡效应」中(卷一6章)。朝向无法逆转的死亡也是海德格哲学所提及人类深层「焦虑」的原因,但对基督徒而言,不应是无望的焦虑,而是如何尽早预备自己面对永恒。
三、超越死亡的价值
死亡是孤单的个人历程,连最亲的人也无法随行,然而曾经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却能陪伴到底,因为祂不受死亡界限的限制。当反观人的存在价值,就不禁要问在世一生如何度过?所关注的不再只是期盼为后世所纪念,更重要是被上帝记念,那是做「上帝的工」,做「上帝的人」,听从祂的话而活。当我们顺从上帝引导、遵行祂的旨意,便会把天国的永恒价值带入人类历史,也是落实《主祷文》祷词的方式。
「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迦书六8)这乃是今天的信息。虽不会免去死亡,但却因成就永恒的意义而超越了死亡的威胁。耶稣给彼得的临别赠言:「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去不愿意去的地方。」约翰加了编者按:「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上帝。」(约翰福音廿一18-19)死亡虽是可怕而无人愿意,但若能成就更大之事,上帝的国度得以扩展,祂因此得荣耀,这将有助消解我们对死亡的部分恐惧,却也要求信心的跨越,信靠上帝的扶持与引导,以上帝恩典的能力去化解死亡不能受控的奥秘。诚然信心也是基督徒的学习历程。

来源:真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