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全
「只是多一元!」
《富爸爸、穷爸爸》Rich Dad,Poor Dad(1997)一书是由罗伯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和莎朗‧莱希特(Sharon Lechter)合着。书中作者清崎描写自己生于一个中产家庭,他的父亲(穷爸爸)是受过教育的人,但每月却为基本生活而烦恼,相反地,他朋友的爸爸(富爸爸)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却生活得很好。书中不断把富爸爸和穷爸爸进行比较,从而指出造成贫富差异的原因。结果此书大受欢迎,连续六年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都榜上有名。
到底致富之道是什么?世人都在追求富有,这本身是问题吗?富有与富足又有什么分别呢?据说美国大慈善家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曾被问「一个人要拥有多少钱才会快乐?」洛克菲勒的答案是:「只是多一元!」(Just one more dollar)这话可圈可点,到底他是否贪得无厌,富而永不满足呢?看来他在慈善工作上,尤其是在他成为大富后,亦十分慷慨,故此无论答案乃是与否,重点反省学习却是「知足常乐」!
老子论「知足常乐」
其实当时老子是在劝诫侯王等统治者,因为他们剥削广大劳动百姓,故劝诫他们莫贪得无厌。老子对当时遭受剥削和压迫、饥寒交迫的百姓极之同情,并把「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作为治国的理想目标。穷乏的人该自强不息、自力更新,因考虑的并不是「知足」乃是「生存」!但当我们衣、食、住、行都达到我们基本的需要时,我们可仍努力不懈,但该感到满足,更需感恩,并乐于捐赠!「需要」与「想要」(欲求)之分
经查究发现原来「知足常乐」出自先秦‧李耳《老子》:《道德经》(四十六章)里的一句话,原文是:「…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意思大概是:人的罪过没有比不适切的欲望更大的,人的过错往往源于你想得到你不该知道的东西,如果知道哪个边界你该停下来了,才能得到永恒的满足。
「需要」(need)与「想要」(want,欲求)有何分别?当我们的四个孩子幼小时,我们常教导他们如何理财。当他们欲购某些物品,总要问三个问题:你是否需要它(Do you need it)?你是否现在便需要(Do you need it now)?你能否买得起(Can you afford it)?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成家立室,四家人都过着非常简朴快乐的生活!使徒保罗曾说:「19我的神必照他在基督耶稣里荣耀的丰富,满足你们的一切需要。」(腓立比书四19)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很难完全没有各样的物质,故此需要赚钱维生。为自己或儿孙能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赚钱、移民或投资是无可厚非。但有意无意,不知不觉,我们都容易由努力赚钱维生持家,变成爱财如命,身在福中不知福,又不知足。其实富有本身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富有的人对财富的态度,在乎富足的人能否富而又足。我们要谨记:「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愁烦(忧虑,sorrow)。」(箴言十22)旧约中的智者亚古珥曾向神祷告说:「7 我有两件事求你,在我死去以前,求你答应我。8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不要使我贫穷,也不要使我富裕,只要给我需用的食物。9免得我吃饱了,就不认你,说:『耶和华是谁?』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污渎了我神的名。」(箴言三十8-9)是的,智者不求富裕,只求生活足够,因在神面前他认识自己的傲性和贪性(人的软弱)。
从圣经看「知足常乐」
在新约,耶稣曾对众人说:「你们要谨慎,远离一切贪心,因为人的生命并不在于家道丰富。」(路加福音十二15)保罗也曾说:「贪财是万恶之根」 (提摩太前书六10上)。他对支持他宣教的腓立比教会说:「11我并不是因为缺乏才这样说:我已经学会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都可以知足。12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富裕;我已经得了秘诀,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或是饱足,或是饥饿,或是富裕,或是缺乏,都可以知足。13我靠着那加给我能力的,凡事都能作。」 (腓立比书四11-14)靠着神的供应与能力,保罗能常常知足,也凡事能作。
「要仰望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用的神」
其实物质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它是人人所需。但当人贪爱物质到一个地步,生活只无限地为追求物质与其享受,这就变成为物质主义(materialism),被卷入永不满足的漩涡里。保罗说:「17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有的人,叫他们不要心高气傲,也不要寄望在浮动的财富上,却要仰望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用的神。18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善事上富足,慷慨好施。19这样,就为自己在来世积聚财富,作美好的基础,好叫他们能够得着那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书六17-19 )
至终,我们信主得救成为富足全是恩典,正如保罗所说:「你们是知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典的: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要使你们因他的贫穷成为富足。」(哥林多后书八9)。
来源:真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