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督的美好人生赎回人的丑陋人生

◎戴永富

经文:腓立比书三章5至11节

知道了耶稣美好的人生后,下一步要思想的是,与基督联合的基督徒如何享有与耶稣一样的美好人生。

为了抵挡恶者的欺骗,人要以福音这解放性叙述来挑战和推翻这表面上是保护自我而实际上是奴役人的叙述。严格来说,只有一个故事,即基督的故事,才是解放性故事,因耶稣的人生逻辑与世界的奴役性哲学背道而驰。耶稣的生平是神赐给人的解放性叙述,故我们要进入耶稣的故事而让自身的自我得到解放。

但信徒在世上难免感到很疲惫或几乎绝望。人生的各种挑战和苦楚使我们在基督里的新自我认同朦胧不清。由于沉浸于日常的忙碌和问题上,信徒容易忘记自己的新故事及其带来的自我认同。故信徒要提醒自己,虽然自己的人生还是有很多不顺,他们的故事基本上已经与耶稣的故事联合,所以故事中的光芒会战胜故事中的黑暗,而故事中那些不漂亮之处会衬托或者使整个故事显得更漂亮。这如同一幅图画里面不是所有颜色都是鲜艳的,有些颜色很暗淡,但图画中的暗淡与图画的其他所有部分“互相效力”,使整个图画显得很漂亮。如上所述,由于我们的故事已经是在基督的故事里,故与耶稣的故事一样,我们的故事里存在着赎回性因素。这些因素使故事的消极成分增强整个故事的积极意义。

第一种赎回性因素是爱在故事中的核心性。在耶稣及信徒的生命中,爱的作为是以虚己或下降为格式的,而虚己或下降之所以是赎回性的,因虚己会被充满而下降必得升高。虚己而被充满、降下而升高是基督的故事的基本情节(这情节是↘↗或∨形的):祂甘于降到人生的最底下,即人要尽力逃避的结局,故祂配得那没有人能享受的至上荣耀。在基督里,神并非高高在上的主宰,乃是甘愿虚己、进入到我们不漂亮的故事里,这就是爱的内涵。爱离不开相爱,故爱者的虚己会得到被爱者的充满,爱者的降下会得到被爱者的高举。耶稣的爱(即耶稣的虚己或降下)的主要对象有二:天父和他人。

耶稣的爱会得到天父与接受耶稣之人的回报。人的回报能力极有限,惟有天父才能完全肯定并回报基督之爱:天父以圣灵完全充满基督;天父以复活的灵使基督复活而升天;此外,天父对基督的充满和高举也充满了、荣耀了我们。故有很多痛苦的故事之所以能得到赎回,因这故事是充满爱的故事,而爱离不开相爱,即爱是由奉献与回报(即虚己与充满)组成的。由此,一个以无私的爱为核心的故事之所以有意义,因故事里的痛苦是通过赢得读者或观众的同情和肯定得到一定程度的赎回;但没有全能的上帝的救赎,人的故事无法得到完全的赎回,故也缺乏意义了。

死而复活是相爱的表现,而由于耶稣与天父的关系是始终的相爱,祂在世上的经历基本上是天天死而日日复活。由此,被基督吸引住的保罗与我们都很想在基督“所受的苦上有分,受祂所受的死”而“认识”祂“复活的大能”(腓3:10)。保罗想告诉我们的是,基督徒要在他们身上重演基督自己的故事:虚己而得荣耀或死而复活。腓立比书第二章所讲的基督之“虚己”或“降卑”,在第三章可以被理解为基督的受苦和受死,因虚己的目的和巅峰就是死。这也表示受苦其实也是一种受死的过程,而受苦的终点是死亡。经历复活及其大能是不能没有死的:“我们既然和祂一同受苦,就必和祂一同得荣耀”(罗8:17)。

耶稣之死的第一个特征是向天父虚己或对天父的完全信靠和顺服。耶稣的人生是根据父的旨意写的;耶稣来到世上不是要当英雄或成功人士;祂活着不是照自己的意思(约5:30),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益处和荣誉。我们要跟随耶稣的脚步。过去我们把神看作自己的梦想的回音壁,要求神对我们的计画唯唯诺诺;故当我们故事的展现不如愿,我们就怨天尤人。现在我们晓得:自己故事非自己说了算,亦非自己单独的故事。我们不是要编写一个给自己歌功颂德的英雄主义叙述(这种故事缺乏爱也不漂亮),却是要自己的故事变成充满爱的漂亮故事,而我们最大的爱只能是奉献给那最爱我们的神。天父已把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故我们的故事要成为虚己的故事,即我们对天父和耶稣的大爱的全心回报。虚己或顺服就是等于受死,但这是爱的表现:我们向天父倒空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梦想、财富、自我),因天父在基督里已把祂自己赐给我们了。我们愿意我们的生命变成天父与我们(或主耶稣与我们自己)的故事,而在这故事中,我们成为折射神的爱的透明体。那么,我们的爱的最大表现就是在于此:像耶稣一样,即便我们感到神好像远离我们,我们还是顺服祂。因此,对耶稣之死的第一个特征的更好表述是:在体会不到神的同在时仍顺服,而这是最彻底的虚己,也是神与人同在的最大的证据之一。

耶稣受死的第二个特征是向他人虚己或爱人到底。正如耶稣甘愿进入我们不漂亮的故事里而从这故事里救赎我们的人生,我们也愿意进入他人可悲的故事中与他们同甘共苦,从而给他们的故事予以一定的意义。耶稣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我们;耶稣的谦卑就是道成肉身后,基督的故事与人的故事已经不可分割了。我们也要跟随耶稣的脚步。我们过去把别人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回音壁和成全自身理想的手段。如此,我们觉得别人在我们的故事里只是配角,因这故事主要还是自己的故事。只要他人的故事还没得到美好的结局,我们的故事也不完全;我们甚至为了他人的故事的美好而甘愿牺牲自己的故事。我们要自己的故事变成充满爱的漂亮故事,而我们最大的爱也是奉献给需要我们的爱的人们。那么,我们的爱的最大表现是在于此:我们爱那些怨恨我们的人,我们爱人时并不期盼他们的回报。故对第二个特征的更好的表述是:在没有得到人的承认时仍服事人,而这就是最彻底的虚己,也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最大的证据之一。

基督的虚己或牺牲的核心,是完全顺服天父的旨意而爱人到底,是为了天父,为了人。但第二个特征是建基于第一个特征的,因我们对他人的爱是出于我们对天父的爱,而这爱本身是源于天父对我们和他人的大爱。死就是这种爱的表现,因我们像耶稣一样:在众叛亲离中爱人到底,在无可指望中仍坚持信靠,爱神但有时似乎体会不到神的同在,爱人却无回报。十字架的精神和信心因此体现于此:在看似被放弃的状态中亲近神,在被人拒绝中仍爱人。这样的情况当然是一种痛苦;但我们在痛苦中不至于气馁,因为为主和他人受苦本身已经是具有赎回功能的。有了这些态度,信徒其实已开始彰显出那打败世界和死亡的生命。为什么?因那两个态度是耶稣自己的态度。人对神与他人的这种大爱可以赎回人生的苦痛。但这一切之所以有可能,因为背后还是有特大的复活大能。(待续)

来源:金灯台